盧奕達:用 Z 世代的語言,讓儺文化 “潮” 起來
作為一名習慣刷短視頻、玩小程序的 “95 后”,我以前總覺得儺文化這樣的傳統非遺,和我們年輕人之間隔著一層 “代溝”—— 直到這次去德江調研,看到鐵坑村 “90 后儺戲創新團隊” 的短視頻,聽到楓香溪鎮儺面具工坊王師傅說 “年輕人能幫我們傳得更遠”,我才突然意識到:不是非遺 “老了”,而是我們沒找到和它對話的 “語言”。這 8 天的調研,讓我堅定了一個想法:用 Z 世代的方式,讓儺文化 “破圈”,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這份古老的文化。
我們在鐵坑村遇到 “90 后儺戲創新團隊” 時,他們正在拍一條 “儺面具雕刻 vlog”。團隊隊長小周舉著手機,鏡頭對著隊員小吳雕刻面具的手,嘴里念著旁白:“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鐵坑村的儺面具雕刻,每一刀都是師傅傳下來的手藝,你們看這紋路,是不是特別精致?” 小吳則對著鏡頭打招呼:“大家好,我是小吳,今天教大家認儺面具 —— 這個是‘開山神’,專門驅邪;這個是‘土地神’,負責祈福……”
休息時,小周給我們看了他們的賬號數據:“我們運營這個賬號快兩年了,現在有十幾萬粉絲,最高一條視頻有 20 多萬點贊。” 他翻出那條熱門視頻,內容是安永柏師傅表演 “儺戲手訣” 的慢動作:“當時就是想讓大家看清手訣的細節,沒想到火了,好多網友評論說‘原來儺戲這么酷’‘想去鐵坑村看現場’。” 小周說,剛開始拍視頻時,也遇到過質疑:“有人說我們把儺戲‘娛樂化’了,不尊重傳統。但我們覺得,先讓年輕人‘看見’,才能談‘喜歡’和‘傳承’。如果連看都不想看,再尊重也沒用。”
這句話讓我特別有共鳴。我想起在楓香溪鎮儺面具工坊,王師傅拿著 3D 打印的面具說:“我不懂什么是短視頻,但我知道年輕人懂,能幫我們把儺文化傳出去。” 當時我就想,我們這些學新媒體的學生,或許能做些什么。調研后期,團隊討論后續計劃時,我主動提出負責 “儺戲青年說” 短視頻項目 —— 我想把調研中拍的素材,剪成符合 Z 世代審美的內容,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儺文化的故事。
現在,我已經開始規劃 “儺戲青年說” 的內容方向。第一期打算做 “儺面具特輯”,用 “快剪 + 卡點” 的方式,展現從樟木選材到手工雕刻、上漆的全過程,背景音樂用流行的國風歌曲,再配上字幕 “一塊木頭,如何變成‘神的臉面’?”;第二期做 “傳承人故事”,把對安永柏師傅、王國華師傅的訪談剪成短片,突出他們 “堅守與創新” 的故事,比如安師傅教年輕人學戲、王師傅用 3D 打印輔助雕刻,讓傳承人的形象更 “接地氣”;第三期做 “互動挑戰”,比如 “儺戲手訣挑戰”,邀請網友跟著視頻學手訣,拍視頻 @我們,優勝者送儺面具文創,增加參與感。
為了讓內容更專業,我還特意請教了小周團隊:“你們拍的時候,怎么平衡娛樂性和文化性?” 小周說:“關鍵是‘真實’。我們不編故事,就拍村里的日常、師傅的手藝、我們的學習過程,網友喜歡看的是真實的東西。另外,要多互動,比如在評論區回答網友的問題,根據他們的需求調整內容 —— 之前有網友問儺戲的歷史,我們就拍了一期‘鐵坑村儺戲 400 年’的科普視頻。” 這些建議讓我很受啟發,我打算在 “儺戲青年說” 賬號上,專門開一個 “儺戲小課堂” 板塊,定期回答網友的疑問,比如 “儺戲有多少種面具?”“儺戲表演有哪些儀式?”,讓科普更有趣。
在調研中,我還發現很多年輕人對儺文化的認知存在 “誤區”,比如覺得儺戲 “嚇人”“迷信”。有次我在村里遇到幾個來旅游的大學生,他們說:“以前覺得儺面具長得兇,不敢看,今天看了表演,才知道里面有這么多故事。” 這讓我意識到,短視頻不僅要 “好看”,還要 “解惑”—— 我計劃拍一期 “儺面具為什么這么‘兇’?” 的視頻,解釋面具的象征意義:“‘兇’不是嚇人,是為了驅邪,保護村民,就像 superhero(超級英雄)的戰衣一樣,有力量感。” 用年輕人熟悉的 “超級英雄” 做類比,讓他們更容易理解。
回到學校后,我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組建了 “儺文化傳播小隊”。我們打算先把調研素材整理好,剪出 3 期樣片,然后在抖音、B 站、小紅書等平臺同步發布,測試不同平臺的受眾反應。之后,我們還想邀請 “90 后儺戲創新團隊” 來學校做分享,教大家拍短視頻、做直播,讓更多同學參與到儺文化傳播中來。
我一直覺得,非遺傳承不是 “讓年輕人變成老一輩”,而是 “讓老一輩的文化走進年輕人的世界”。儺文化有千年的歷史,有精彩的故事,有精湛的技藝,這些都是它 “破圈” 的資本。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