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育夢想 海藝交融譜新篇
—— 中國海洋大學 “海藝育夢” 實踐隊內(nèi)蒙古行全景紀實
使命啟航,架起山海之橋
為傳播海洋文化,助力教育強國與海洋強國建設,7 月 5 日至 11日,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 “海藝育夢” 實踐隊走進內(nèi)蒙古,先后前往呼和浩特市、烏蘭浩特市及扎賚特旗,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這支由教育系和藝術系學子組建的隊伍,以青春為橋、知識為帆,在草原與海洋之間搭建起跨越地域的文明紐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實踐擔當。
三地聯(lián)動,綻放海藝之花
7 月 7 日上午,實踐隊首站來到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隊員們與該校老師交流座談,深入了解了該校道德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弘揚“蒙古馬精神”與“女足精神”的育人理念。隨后,隊員們精心籌備的文藝匯演點燃了民族文化交融的火焰,獨具特色的海洋科普活動則讓草原孩子近距離“觸摸”蔚藍,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德育處老師感慨到:“這些孩子正處在高二這個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高考的腳步日益臨近。而你們的到來,恰似一場及時雨,既能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更能幫他們撥開未來規(guī)劃的迷霧,讓前行的方向愈發(fā)清晰。”
當日中午,實踐隊轉(zhuǎn)至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實踐隊員謝澤源、劉馨田化身“校園主播”,在呼市一中校園內(nèi)開展直播,熱情介紹學校特色與海大學習生活點滴,帶大家“云游”海大,讓觀眾直觀感受海洋學府魅力,增進對海大的親切認知。下午,實踐隊帶來文藝匯演,并以趣味問答與知識競賽開展海洋科普,活動尾聲還舉行了捐書儀式。
7 月 8 日,實踐隊轉(zhuǎn)戰(zhàn) “紅色之城” 烏蘭浩特,走進內(nèi)蒙古唯一的朝鮮族完全中學 —— 烏蘭浩特市第三中學。隊員們以藝術為媒傳遞海洋魅力,弦樂與管樂演奏奏響文化共鳴,海洋科普講解融入各民族涉海貢獻史。實踐隊員對中國海洋大學的生動介紹,以及海洋主題彩泥手工活動中誕生的一件件創(chuàng)意作品,烏蘭浩特市第三中學在海洋科普活動中,展現(xiàn)出對海洋的濃厚興趣與豐富思考。一位同學拿著海洋生物圖鑒興奮地說:“海洋里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像會發(fā)光的水母、長得像星星的海星,太神奇了,大自然真是太厲害了!”另一位同學結合講座內(nèi)容認真分享:“老師說海洋環(huán)境正在受到污染,我們平時要少用塑料袋,喝完的礦泉水瓶要記得回收,這樣才能讓海洋里的動物們有干凈的家。”還有同學暢想道:“我希望未來的大海里,鯨魚能自由地游,珊瑚礁長得滿滿的,我們?nèi)祟惡秃Q罄锏乃猩锒寄芎煤孟嗵帲拖裎覀兒蜕磉叺男』锇橐粯印?rdquo;實踐隊隊員李巒孌對此感悟到:“讓藍色夢想在這片紅色土地深深扎根,也讓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協(xié)作中加深了情誼。”
7 月 10 日,實踐隊最終抵達扎賚特旗音德爾第三中學。隊員們深入考察校園育人成果,該校“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成效顯著。座談中,雙方圍繞特色課程、師資建設等議題深入探討,帶隊教師王海濤也為該校師生開展了一堂教育教學評價微講座,引發(fā)熱烈反響。隊員們帶來的樂器演出與海洋科普講座延續(xù)著互動熱潮,孩子們用橡皮泥與貝殼制作的海洋主題冰箱貼,成為他們表達海洋暢想的獨特載體。兩校更就課程共建、師生交流等合作達成初步共識,為未來的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奠定基礎,也讓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初心不改,共赴未來之約
“海藝育夢” 實踐隊的內(nèi)蒙古之行,是一次海洋文化的播種之旅,讓更多孩子了解海洋、向往海洋;是一場教育初心的踐行之旅,推動了教育理念的交流與碰撞;更是一次民族情誼的升溫之旅,拉近了各民族學子的心。實踐隊帶隊老師王海濤主任說:“大海是流動的草原,草原是凝固的大海。” 跨越山海的聯(lián)結,讓海洋的深邃與草原的遼闊交相輝映,激蕩出教育的共振、夢想的回響與民族的同心。
此次行程雖暫告一段落,但那些播撒在草原少年心中的海洋夢想種子,正伴隨著各民族學子之間日益深厚的情誼悄然生長。中國海洋大學 “海藝育夢” 實踐隊將繼續(xù)以熱忱為槳、以使命為帆,讓海洋的蔚藍持續(xù)浸潤草原大地,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知識的澆灌下愈發(fā)絢爛,助力每一顆懷揣夢想的種子在教育的陽光下,仰望星空、奔赴山海,書寫屬于自己的燦爛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