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筑夢現代化新征程
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上,重讀李大釗先生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 的吶喊,再憶長征路上紅軍戰士用草鞋丈量信仰、抗日戰場上先烈用熱血守護家國的歲月,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我們這代大學生追逐的 “教育、科技、人才” 夢想,從來不是孤立的前行,而是對先烈未竟理想的跨越時空接力。
先烈們曾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懷揣 “實業救國”“科學救國” 的憧憬卻屢屢碰壁 —— 他們渴望有先進的教育滋養國人,卻困于戰亂中的學堂凋零;他們期盼用科技挺起民族脊梁,卻限于落后的工業基礎。如今,“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體發展戰略的落地,正是對先烈夙愿的最好回應:教育為我們筑牢知識根基,讓先烈 “啟民智” 的期盼成為現實;科技為我們提供創新工具,讓先烈 “強實業” 的理想有了實現路徑;而我們作為新時代人才,正是承接這份歷史使命的載體,在三者相輔相成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搭建起堅實的四梁八柱。
在專業學習中,每當遇到跨學科融合的難題 —— 比如攻克 “人工智能 + 教育” 的算法優化、探索 “大數據 + 管理” 的模型構建時,我總會想起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在敵機轟炸的間隙,他們在山洞里堅持授課、在煤油燈下鉆研學問,用堅韌打破學科壁壘、用執著守護學術火種。這份 “破壁求新” 的精神,正是我們打破專業局限、培養復合型能力的動力源泉。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時,從撰寫方案到反復試驗,多少次因數據偏差而焦慮、因技術瓶頸而迷茫,可一想到 “兩彈一星” 元勛們在戈壁荒灘上,僅憑算盤計算、用手稿記錄,硬生生造出大國重器,便又重拾勇氣 —— 先烈們用 “扎根實踐” 的堅守換來科技突破,我們更該以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務實的實踐態度,讓創新成果落地生根。學校搭建的產學研平臺,何嘗不是對先烈 “知行合一” 精神的傳承?在這里,我們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教育與科技真正同頻共振,這正是先烈們當年夢寐以求的 “學以致用”。
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我們既要像先烈那樣 “仰望星空”—— 懷揣 “為民族復興而讀書” 的遠大志向,在教育與科技的浪潮中錨定方向;更要像先烈那樣 “腳踏實地”—— 以 “釘釘子” 精神夯實專業基礎,用創新思維破解發展難題。在數字化浪潮中,我渴望成為既懂技術又有人文素養的新型人才:既能用代碼編寫科技賦能的方案,也能以先烈精神涵養初心,在技術研發中堅守 “科技向善” 的底線。因為我知道,我們筆下的每一行代碼、每一份研究報告,都在續寫先烈未完成的篇章;我們在現代化征程上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對先烈犧牲的最好告慰。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的青春誓言,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對先烈的莊嚴承諾。未來,我將帶著先烈的精神印記,在 “教育筑基、科技賦能、人才擔當” 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用智慧與力量為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讓先烈們期盼的富強中國,在我們這代人的奮斗中愈發清晰。
校園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