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蓉 倪琬青)當晨霧輕籠青瓦,當晨光初照飛檐,一支朝氣蓬勃的隊伍正駐足古剎門前。2025年7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志愿服務團隊的10余名師生,懷揣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奔赴成都市新津區觀音寺,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作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關鍵一程,他們以青年之眼探尋歷史印記,以實踐之行傳承文化薪火,在這座千年古剎中挖掘藝術瑰寶的時代價值,用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文化擔當。
破壁尋蹤:指尖觸達五百年壁畫匠心
推開觀音寺厚重的朱漆大門,時光仿佛在此刻放緩了腳步。隊員們剛踏入院內,便被陳列的壁畫高清復刻展板吸引,紛紛屏息駐足。展板上,觀音造像衣袂輕盈如流云,線條舒展似流水,歷經歲月沉淀的礦物顏料,在光影下暈開溫潤的光澤,將古人的審美與技藝清晰呈現。
“大家仔細看這處線條轉折,既有佛教藝術的莊重,又藏著蜀地民間的靈動。”社區文化顧問王老師的聲音適時響起。作為深耕當地文化保護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專家,他對觀音寺的一磚一瓦、一碑一畫都了如指掌。只見他輕輕指向院內一塊石碑,耐心講解:“這石碑的紋路、形制,是典型的明代風格,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古寺的過往。”
隨王老師步入核心區域觀音殿,十余幅創作于明成化年間的壁畫更讓隊員們嘆為觀止。雖歷經五百余年風雨侵蝕,壁畫依舊保持著震撼人心的藝術張力。“這幅《飄海觀音圖》是重中之重,”王老師指著西壁主圖,語氣中滿是贊嘆,“觀音足踏鰲魚,身姿安詳,四周海浪卻翻涌不息,一動一靜間,把‘渡世’的寓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隊員們與帶隊吳老師一道,從專業角度深入剖析壁畫:從礦物顏料的成分與顯色原理,到構圖中對稱與留白的美學邏輯;從佛教故事的象征寓意,到蜀地民間審美融入的“煙火氣”,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古人對“美”的極致追求,對“善”的深刻詮釋。
“最讓我震撼的是畫師的匠心,”團隊隊長魏聖杰凝視著壁畫中觀音的衣袂褶皺,感慨道,“每一道線條都精準有力,既符合人體力學的自然弧度,又充滿藝術感染力,這種‘科學與美學共生’的態度,值得我們當代青年學習。”負責攝影的隊員更是架起三腳架,用微距鏡頭細致捕捉筆觸細節,只為將這份千年匠心完整留存。
傳燈續脈:讓古寺文脈點亮青春征程
壁畫無言,卻藏著千年故事;傳承有痕,需靠青年接力。此次觀音寺訪古,不僅是一次“觸摸歷史”的實踐,更是一場“喚醒文化自覺”的洗禮。隊員們精心記錄的影像素材、認真整理的調研筆記,都成為承載古寺記憶的珍貴“禮物”——壁畫上的每一道紋路、王老師口中的每一段往事、古柏樹干上的每一圈年輪,都被細細珍藏。
“這次活動不是終點,而是文化傳承的起點。”帶隊吳教授在總結時強調,“希望大家把在古寺中的所見、所感、所思,轉化為長久的行動力。‘候鳥’的意義,就是帶著文化的種子遷徙、傳播,讓更多人看見傳統之美。”
當夕陽為古寺飛檐鍍上一層暖金,隊員們的身影與壁畫中的造像在暮色中交疊。這場“古剎尋幽”之旅,讓隊員們讀懂了壁畫里的千年匠心,更明晰了青年一代的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不是孤立的堅守,而是代代相續的接力。正如“候鳥”逐光而行,這群青年也將帶著從觀音寺汲取的文化力量,把千年文脈的火種傳遞下去,讓古寺壁畫的美、傳統技藝的魂,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綻放新的光彩。

▲圖為團隊成員和王老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