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相關政策,助力鄉村文化交流與語言素養提升,七月至八月,湖南農業大學“禾語青苗推普團”踏上征程,奔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入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寧鄉市、望城區及岳陽市平江縣,以及遼寧撫順等地,開展了豐富多彩且成效顯著的暑期“三下鄉”推普實踐活動,為跨區域文化交融添磚加瓦,為鄉村語言文化振興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
一、民族交往賦能:讓普通話扎根邊疆鄉村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多個社區,推普團成員以“座談+實操”的模式開展工作。成員們先與居民圍坐交流,圍繞“學會普通話后就業是否更便利”“學習中遇到哪些困難”等話題收集需求,再針對性設計幫扶方案。交流間,古麗拜木·吐爾孫的故事被大家當作范例頻頻提起:“兩年前,她在一家漢族人開的店鋪上班,那時候她對普通話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但就在這樣一天天的日常工作里,她一點點摸索著學寫漢字、學說普通話,現在已經能十分流暢熟練地和人交流了。”成員們以此為契機,現場搭建“雙語互助小課堂”,由會雙語的志愿者帶領老年人認讀“您好”“謝謝”“買菜”等日常詞匯,糾正發音。
在課堂間隙,推普團成員也分享了自己對普通話重要性的看法:“從大家的交流和古麗拜木・吐爾孫的經歷能明顯感受到,普通話不只是簡單的交流工具,更是幫大家打開生活新窗口的鑰匙。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小課堂,把這份‘便利’和‘聯結’傳遞給更多人,讓普通話真正扎根在大家的日常生活里,成為助力日子越過越好的小幫手。”
團隊成員也走進學校,與學生展開深入互動。問到“平時學校有沒有宣傳過普通話的重要性”,寧夏當地一名中學生笑著分享:“有呀,學校經常在報告廳開展主題演講,老師也會在課堂上引導我們用普通話回答問題,還會組織普通話朗讀比賽呢。”當被問起“你認為普通話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時,同學認真且篤定地說道:“我覺得普通話的作用可大了,對我們的生活能帶來特別多的幫助。中國有56個民族呢,如果大家都能熟練使用普通話,相互交流起來就會方便太多了,這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很有好處。”
聽著學生們的分享,推普團成員也補充道:“就像同學們說的,56個民族因普通話更親近,你們作為新一代,學好普通話也是在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既是責任,也是成長的收獲。”

圖為湖南農業大學“禾語青苗推普團”張悅入戶走訪,與新疆當地居民圍坐交流,借助筆記本開展普語互動。張悅攝
二、鄉村教育提質:讓普通話點亮校園課堂
從寧鄉的村落,到平江的校園,再到望城的鄉間,“禾語青苗推普團”的成員們帶著“推廣普通話,傳承方言美”的初心,在三湘大地不同角落開展特色推普活動,讓方言的韻味與普通話的活力碰撞出獨特火花。
在寧鄉市界頭村的活動現場,繞口令接力賽將氛圍推向高潮,志愿者和小朋友交替朗讀“四是四,十是十”的經典繞口令,稚嫩的嗓音與標準的示范相互交織,院子里的歡笑聲和瑯瑯誦讀聲此起彼伏,語言的火花在接力中綻放出絢麗光彩。
看著孩子們為了讀準一個音節認真模仿的模樣,推普團成員也有感而發:“對鄉村的孩子來說,普通話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更是他們認識更大世界的‘窗口’。這種‘玩著學’的過程,能讓他們從小愛上通用語言,將來不管是升學讀書,還是走出鄉村看世界,普通話都會成為他們順暢表達、自信交流的底氣,這正是我們開展這些活動最想傳遞的價值。”

圖為湖南農業大學“禾語青苗推普團”王雨新開展趣味課堂,引導孩子辨析方言與普通話差異。王雨新攝
8月4日,推普團走進平江雙江中學,為3-4年級的孩子帶來專屬課堂。課堂上的“普通話與平江話對對碰”小游戲最受青睞,成員說“上午好”,孩子們就用軟糯的平江話回應;成員說一句“你恰飯冇咯”的方言,孩子們再用普通話翻譯成“你吃飯了嗎”,一來一回間,方言與普通話的轉換變得格外輕松。
推普團成員分享道:“我們設計這個游戲,不只是想讓孩子們覺得學普通話有趣,更想讓他們明白,普通話是連接家鄉與外界的‘橋梁’。將來不管是課堂學習,還是長大后面臨的升學、交流,普通話都會成為他們自信表達的‘工具’,幫他們更好地走出去、看更遠。”

圖為湖南農業大學“禾語青苗推普團”陳伊蓮在教室開展主題教學,向孩子講解普通話知識。陳伊蓮攝
三、鄉土生活幫扶:讓普通話溫暖鄉村日常
來到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鎮龍唐村,推普團把重點放在了老年群體身上,在村活動室里搭起簡易“課堂”,手把手教老人們學普通話。大家挑選“您好”“謝謝”“視頻通話”“買菜”等日常高頻詞,逐字逐句帶讀,遇到發音不準的老人,成員會輕輕糾正口型,放慢語速反復示范。活動結束后,推普團采訪了幾位老人,周奶奶笑著說:“以前跟孫女視頻,好多話想說說不明白,今天學會了好幾句,以后能跟娃好好嘮了,這些小老師特別有耐心,一點都不嫌棄我們學得慢!”
聽著老人們的心聲,推普團成員也深有感觸地說:“這些看似基礎的詞匯,背后藏著他們對生活便利的期待,對親情聯結的渴望。我們教的不僅是發音,更是幫他們減少與晚輩、與外界的溝通隔閡,讓他們能更從容地融入日常,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溫暖。”

圖為湖南農業大學“禾語青苗推普團”吳有茹在社區開展集體教學,組織老人參與推普活動。吳有茹攝
在遼寧撫順的鄉村街頭與社區集市,推普團成員緊扣村民日常起居、鄰里互動、親情維系的實際場景,以“街頭采訪+實踐指導”的方式開展幫扶,把普通話推廣揉進生活片段里,讓通用語言成為解決鄉土生活難題、拉近情感距離的貼心幫手。成員們帶著筆記本穿梭其間,與不同年齡群體聊起“普通話與生活”的話題,一句句真誠對話里,藏著普通話對日常的溫暖改變。聊到“會教家里老人小孩說普通話嗎”,幾位中年受訪者的回答格外一致。帶著母親逛菜市場的王阿姨說:“我媽總怕學不會,我就從日常詞教起,比如‘微信付款’‘快遞取件’,現在她能自己和快遞員簡單交流了,特別開心。”接送孫子放學的劉大爺則笑著“爆料”:“是孫子教我!他每天從學校回來,就把學的繞口令教給我,現在我也能說順溜了,和孫子的話題都變多了。”活動尾聲,成員們整理筆記發現,“普通話早已悄悄融入百姓的日常,對鄉村生活而言,學好普通話不僅是掌握一門語言,更是為日子添一份順暢、為家庭增一份溫馨,這正是我們堅持推普工作的意義所在。”
團隊負責人吳有茹表示:“未來,我們將把推普工作做得更扎實、更細致,讓國家通用語言成為基層群眾邁向美好生活的有力‘助力劑’,持續為鄉村語言文化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最后團隊指導老師陳伶表示:“看到同學們能結合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需求,用耐心和創意把普通話推廣落到實處,我既欣慰又感動。未來我們會繼續指導推普團優化實踐方案,讓學生們在服務中進一步厚植家國情懷,成長為有擔當、能奉獻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