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在華中農業大學校友及國淼華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淼和、王建國的帶領下,走進漢南經開區太白湖東荊農場。這座正在建設中的綜合性農園,是黃淼和與其他新農人進行的智慧農場的生動實踐。據介紹,該農場約800畝,計劃打造集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智慧農業樣板。
走訪中,實踐隊了解到,這片果園的每寸土地都融入了“智慧基因”:窄株的布局為智能機器通行預留空間,矮株窄冠的修剪便于光譜測定遠程管理,樹下的防草布通過避光抑制雜草生長,統一灌溉系統則實現精準滴灌與施肥。在產業聯動方面,園區創新采用果園與水產養殖有機融合模式——柑橘、藍莓等果樹在翠綠蓮蓬旁挺立,草魚、鰱魚在規劃好的水域中暢游,形成“上果下水”的生態循環模式。同時,農場結合地形特點布置各類果樹,真正實現“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農場目標。
在巡園過程中,實踐隊還體驗了農場管理員的工作,詳細記錄下苗木野枝旁生、防草布覆蓋不全、低洼積水處等異常情況。“這些問題都會成為智能管理系統的‘學習案例’。”黃淼和解釋道,“通過積累數據與解決方案,未來可實現果園少人化甚至無人化管理。”通過實地考察與走訪,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智農2305班彭珂了解到,農場內十幾畝碧綠的荷田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生動體現。甘甜飽滿的蓮子是農場的主要作物產出,而不久后的滿池粉荷將使農場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數千游客,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
在東荊農場玻璃溫室內,實踐隊實地見證現代農業運作機制。整齊排列的西瓜幼苗,依托農場智能管理系統實現標準化培育。期間,實踐隊學習到西瓜間苗關鍵操作:每盆僅留存一株壯苗,且需及時去除株葉附著的西瓜種皮。在親身參與幼苗管護的實踐過程中,實踐隊直觀體悟農業生產流程中“精細管理、嚴謹執行”的專業邏輯,同時感知到科技賦能下現代農業生產的規范化與科學性。
在合理劃分的菜地旁,實踐隊了解到農場的共享菜地的運營模式。從自耕種的親歷親為,到半托管、全托管的便捷省心,每一種模式都有利于集中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田壟劃分的地塊間,標志牌注明租賃者以及作物名稱。豆角、茄子、番茄、薄荷、西瓜、綠葉菜等農產品種植在小道左右兩邊,觸手可及。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智農2305班王雨涵通過訪問和查閱資料發現,這套精細化管理系統使水肥效率提升40%,而“會員制”農場現摘的水果蔬菜,從采摘到配送最快僅需2小時,顯著加快了生態農業供銷的運轉周期。
七天的實踐雖短,卻讓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武漢市暑期社會實踐隊真切觸摸到科技賦能農業的強勁脈搏。從校友企業的創新轉型到智慧農場的數字革命,從田間地頭的技術攻堅到產銷鏈條的重構升級,實踐隊見證了產學研深度融合如何激活傳統農業的新動能。這段融合了智能設備、農事體驗的實踐經歷,也將化作實踐隊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活教材”,同時激勵更多農科學子在廣袤田野間書寫屬于新時代的"三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