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近四十天的訪學之旅,早已落幕。回想七月十日那天,從飛機窗外第一次望見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仿佛就在昨日。從最初的興奮激動到如今的依依不舍,從初來乍到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與眷戀,這段時間我不僅收獲了知識與友情,更收獲了許多寶貴的人生體驗。
在與清華大學社會所陶逸駿老師的交流過程中,我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接觸到了臺灣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范式,這不僅開拓了我的學術視野,也激發(fā)了我對社會科學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參加第二十一屆吳大猷科學營的過程中,我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AI與生物醫(yī)療的結合、醫(yī)學與科技倫理等前沿議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與大師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彌足珍貴,他們分享的學術經歷與成長歷程讓我深受啟發(fā),使我重新思考“學問”二字的真正意義。大師們的謙遜、專注與執(zhí)著讓我明白,真正的學術精神不僅在于知識的積累,更在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
除了校園中的學習與交流,我也有機會走訪臺灣多個城市與縣市,親身體驗這座島嶼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風貌。在南投,我終于見到了課本中多次出現的日月潭,并親自品嘗了香氣馥郁的臺茶18號;在高雄,我冒著細雨參觀了依山傍海的中山大學,感受到南部港都的熱情與活力;在蘭嶼,我參觀了達悟族的傳統(tǒng)文化建筑,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深厚底蘊;而在墾丁,我則站在臺灣最南端的海岸線上,望著眼前湛藍的太平洋,內心充滿了感動與敬意。
這段旅程,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訪,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與心靈的成長。兩岸青年攜手同行,共同探討學術問題,分享生活體驗,彼此學習,互相啟發(fā)。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成為我人生中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也將在我今后的學習與人生道路上持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最后,再次感謝所有給予我?guī)椭c支持的人,感謝山東大學和經濟學院的大力支持,感謝清華大學的熱情接待與用心安排,感謝所有同行的伙伴們帶來的溫暖與陪伴。愿“‘清山’依舊在”,祝愿山東大學與清華大學友誼長存,愿未來有更多機會與兩岸的朋友們再次相聚,共同書寫青春與夢想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