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紅脈新章”調研團紅色基因尋訪之旅的重要一站,團隊成員于2025年7月28日來到位于安徽省蕪湖市鏡湖之畔、青弋江邊的王稼祥紀念園。這座莊嚴肅穆的紀念場所,不僅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王稼祥同志的光輝事跡,更以其獨特的地標敘事和豐富的展陳設計,生動詮釋著紅色基因如何融入城市肌理,與新時代青年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地標中的精神密碼:空間敘事與歷史回響
紀念園依山而建,主體建筑融合了現代風格與徽派元素,象征著革命傳統與地域文化的交融。步入園區,“王稼祥生平陳列館”是核心展區。調研團成員們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獻手稿和復原場景,系統學習了王稼祥同志在黨的理論建設、紅軍政治工作、國際聯絡以及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等方面的卓越貢獻。展館設計巧妙運用空間語言,如螺旋上升的參觀路線,隱喻革命道路的曲折與最終通向光明;光影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則強化了歷史敘事的感染力,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變得可感可知。

團隊成員特別關注了紀念園作為
新時代紅色文化地標的建設理念。園內精心規劃的“思想之路”雕塑群、“薪火相傳”主題廣場等,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更是將王稼祥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等核心價值,通過具象化的空間符號進行編碼和傳遞。這種“地標-精神”的互構關系,正是團隊“三維分析框架”中重點探究的對象——紅色基因如何通過物質載體實現創造性轉化。
口述中的鮮活傳承:建設者記憶與青年回響
團隊成員也與幾位正在參觀的大學生進行了交流。來自安徽師范大學的張同學表示:“以前在書本上了解王稼祥,感覺有距離。來到這里,看到他使用過的物品,聽過他在關鍵時刻的抉擇故事,感覺歷史人物一下子鮮活起來。他那種基于實踐的獨立思考精神和國際視野,對我們當下做研究、看世界很有啟發。” 這種青年個體的認知與歷史集體記憶的互動,正是團隊構建“建設者個體記憶與集體精神譜系對話模型”的鮮活素材。
青年視角下的“新章”:解碼、賦能與未來
“紅脈新章”調研團此行的核心目標,是解碼像王稼祥紀念園這樣的紅色地標所蘊含的精神密碼,并探索其在當代的價值轉化路徑。團隊成員觀察到,紀念園正積極擁抱數字化傳播,利用小程序的方式提升互動體驗;結合重要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吸引年輕群體參與;其承載的革命精神,也被視為蕪湖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地方發展注入歷史底蘊和價值引領。
團隊中謝珞彤同學表示:“王稼祥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敢于創新、忠誠為黨的一生。紀念園的建設與運營,成功地將這種‘紅色基因’轉化為可見、可感、可參與的文化空間。我們的調研,就是要解析這種轉化機制——它如何通過空間設計、敘事方式、教育活動等‘載體’,與新時代青年的認知和需求產生‘對話’,進而激發青年的主體性思考,將歷史的精神財富轉化為面向未來的行動力量。這也是我們‘在地化精神解碼’方案在蕪湖的生動實踐。”

此次王稼祥紀念園之行,為“紅脈新章”調研團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案例,深刻印證了紅色基因在國家級新區(或重要城市)建設中作為文化資本的重要價值。團隊將進一步整合此行的口述檔案、符號分析和公眾認知數據,完善“精神—經濟”協同發展評估框架,為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貢獻青年智慧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