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紅土地 傳承岐黃魂——我校學子赴大別山革命老區開展“紅醫精神”主題社會實踐
為深情追尋紅色足跡,深刻感悟新時代“紅醫精神”的偉力,近日,安徽中醫藥大學“紅·岐”社會實踐隊(或“精誠尋根”實踐隊)的學子們,懷揣著對革命歷史的崇敬與對中醫藥傳承的擔當,奔赴安徽省大別山革命老區,開展了一場以“賡續紅色基因,熔鑄大醫精誠”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在紅色沃土中重溫救死扶傷的初心使命,體悟醫者仁心的豐富內涵,將課堂所學融入服務老區人民健康的具體行動。
此次實踐隊集結了來自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針灸推拿學院以及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的多學科背景青年學子。在紅色精神探源之旅中,隊員們重點深入紅色老區的中醫醫院、基層衛生院和衛生室。在金寨縣中醫院,隊員們開展了深度調研,面對面采訪了扎根基層數十載的老中醫、中西醫結合骨干以及鄉村醫生。通過親密的交流,隊員們不僅聆聽到了一個個在缺醫少藥年代,老一輩“紅醫”用中草藥、銀針等傳統技藝服務軍民、守護健康的感人故事,也真實了解了當前基層中醫藥發展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迫切需求。老黨員、老中醫們對中醫藥的赤誠之心和對患者的深情厚誼,成為最生動的“大醫精誠”現實教材。
實踐求真知,數據為支撐。團隊精心設計并廣泛發放線上調研問卷,內容不僅涵蓋群眾基礎醫療知識普及情況、醫療服務滿意度,還特別融入了對“紅醫精神”認知度、中醫藥文化認同感以及革命老區居民中醫藥服務需求的調查。隊員們運用專業所學對收集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和系統分析,線上線下調研結論互為印證,為深刻理解老區衛生事業發展現狀、優化后續實踐乃至學校服務地方方向提供了精準指引。
知行合一顯擔當,義診服務惠民生。隊員們時刻牢記“精研醫術,濟世惠民”的責任,在調研間隙,依托所學專業知識,積極對接學校附屬醫院專家資源,在金寨縣等地多個鄉鎮開展“中醫藥服務進鄉村”活動。他們不僅提供健康咨詢、免費測量血壓血糖,還針對老區群眾常見的高血壓、關節炎、脾胃不和等病癥,開展簡便驗廉的耳穴壓豆、推拿按摩、艾灸拔罐等特色中醫技術服務。同時,結合當地季節特點,隊員們將“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復蘇術”等應急知識與“常見中草藥識別”、“夏季中醫養生要點”等內容進行通俗易懂的宣講與示范,助力提升鄉親們的健康素養與自救互救能力。
“腳踩在革命先輩戰斗過的土地上,聆聽老中醫講述他們用一把草藥、一根銀針服務軍民的故事,‘紅醫精神’對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觸及靈魂的力量。它告訴我,無論是在炮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和平建設的今天,‘大醫精誠’的核心,就是對人民生命健康無限的熱愛與守護。”——中醫學院學生在實踐日記中深情寫道。
“親手為鄉親們做一次艾灸,看到他們緩解疼痛后舒展的眉頭,這種成就感無與倫比。這次實踐讓我真切體會到中醫藥在基層的深厚土壤和巨大價值,也更加堅定了我學好經典、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的決心。”——針灸推拿學院學生在活動中感觸頗深。
據悉,本次社會實踐尚在深入開展階段。接下來,實踐隊員們將懷著更加熾熱的情感,走進大別山革命紀念館、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等地,通過瞻仰革命文物、聆聽英烈事跡,進一步汲取紅色養分。同時,他們將繼續下沉至更偏遠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探尋革命老區中醫藥發展的時代脈搏,在追尋歷史、服務當下中,將自己的理想抱負融入健康安徽、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圖偉業,讓“紅醫精神”在新時代中醫藥青年的奮斗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校園新聞推薦
- 南泰學子走進周口敬老院
- 2025 年 7 月 19 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科普+思政” 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朱語嫣、閆凱博、黃肖迪等)走進周口市川匯區新街敬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