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余名大學生兼職團干助老工業區煥新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第四批141名大學生兼職副書記全部到崗。自2022年以來,該區累計從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選聘400余名青年擔任基層團組織兼職副書記,探索校地聯動的青年人才培養新路徑。
瑤海區是全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區,曾經為合肥城市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合肥工業發展從這里起步。隨著城市轉型升級,這片曾經的工業熱土正大力發展新一代重點產業,同時全面推進城市更新與環境提升。
“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社區服務能力,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安徽農業大學學生張竺君初到三里街街道時曾感到學無所用,根據團瑤海區委指導,她先組建了街道“青治力”服務團隊,幾次活動策劃后,她發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她聯合池州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的鄧耀輝同學,帶領團隊針對轄區老年人較多的問題,策劃了“銀齡伴成長”活動,帶老年人熟悉智能手機使用方法。
鄧耀輝自豪地說,目前,該項目已累計為120余位老年人解決了智能手機使用難題。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經常去醫院掛號的張阿姨一直擔心記不住手機操作步驟,大學生們特意強調線上掛號的官方平臺標識,專門錄制了操作演示視頻。“張阿姨最終學會掛號時的笑容,讓我們覺得所有努力都很值得。”
瑤海區嘉山路街道龔大塘鴨林沖片區曾是合肥二環范圍內最大的城中村,該片區改造項目涉及1500戶居民、30萬平方米拆遷面積,使得該區域實現從“臟亂差”到“凈靚美”的蛻變。其中,團瑤海區委“青治力”項目之“團心美家園”行動成效顯著。
來自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龐燦和建筑與藝術學院學生李梓涵等人設計的墻面美化方案被社區采納。該團隊發揮專業優勢,有的參與社區環境設計進行DIY作畫,有的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環境整治,還有學生帶居民布置文化墻。
龐燦說,大學生們用最低的成本、最柔和的方式,將井蓋、廢舊輪胎等城市邊角料打造成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景觀,同時實現了政策宣傳與美育的巧妙融合,黨建、廉政、文明等主題不再是標語上的口號,而是可視、可感、可互動的藝術表達。
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的同學胡珍樂是該區第三批兼職副書記。在銅陵路街道服務期間,他精心策劃的“迎五四,中醫文化進社區”“中醫伴長,護青健康——八段錦理論知識與宣講”等活動深受居民歡迎。活動中,他請來本校學生示范八段錦動作,結合中醫理論與體育民族傳統,引導居民觸摸穴位模型,幫助居民理解“治未病”理念。
“在兼職團干崗位分配之初,我們根據各街道社區實際和學生意向進行精準匹配,以不同專業學生團隊作戰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團瑤海區委負責人表示,這群大學生為基層工作帶來新思路、新方法,一些學生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結合瑤海區產業轉型、城市更新、環境提升等實際主動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思考和建議。
校園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