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引領青年學子筑牢信仰根基、練就過硬本領、服務社會民生,將青春奮斗融入強國復興偉業,2025年7月,南寧理工學院“南理微光·織夢青年”實踐團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殘疾人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及相關企業,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非遺傳承與助殘服務融合,通過深度參訪、體驗互動、精準關懷、創業訪談等形式,為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在廣西殘疾人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實踐團成員們創新性地將非遺傳承與助殘服務結合,自主設計苗族刺繡DIY體驗包。成員們化身“小老師”,與殘疾人開展“一對一”教學。針對聾啞學員,團隊精心通過圖示分解步驟并輔以手勢引導,讓學員通過觸摸絲線紋理和色彩搭配,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無聲的課堂里,專注的學員豎起的大拇指,成為跨越障礙的情感紐帶,傳遞著文化的溫度。
同時,實踐團前期調研發現夏季高溫對在崗殘疾人影響顯著,于是便自主定制、采購并分裝了包含西瓜、冰淇淋、防暑藥品的“清涼禮包”,并附上手寫祝福卡。在發放過程中,成員們與殘疾人深入交流。一位肢體殘疾的電商客服感動地表示:“西瓜甜到心里,但更暖的是有人記得我們的需要。”這種“需求導向+情感賦能”的關懷,讓物資傳遞升華為心靈的對話。
為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實踐團前往廣西嗨驛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專訪全國自強模范、肢體殘疾創業者畢冬,聆聽他從工作室起步到實現跨境年銷400萬的奮斗歷程。成員們不僅被其克服身體障礙研發泥塑產品的精神所感動,更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就品牌推廣、電商運營、產品設計等議題與畢冬熱烈交流,積極為助殘企業“嗨驛站”未來發展獻策獻力,實現智慧的雙向賦能。
在南寧市樂秀刺繡蠟染工作室,工藝美術大師楊云帶領實踐團成員沉浸式體驗扎染非遺工坊。從反復比對圖樣捆扎“米字結”,到觀察布料“三浸三晾”的氧化漸變,再到固色后紋樣顯現的驚喜,成員們從“旁觀者”變為“創作者”。指尖沾染的藍靛,記錄著實踐的汗水與收獲的笑容。通過親手操作,成員們深刻理解了染料滲透規律,體悟到非遺技藝中蘊含的“天人共生”的古老智慧。
此次“三下鄉”實踐,“南理微光·織夢青年”實踐團以非遺為橋,以關懷為紐帶,將文化傳承與助殘服務深度融合。從指尖刺繡的無聲教學到清涼物資的精準傳遞,從自強模范的奮斗故事到非遺工坊的沉浸體驗,團隊成員不僅運用專業所長為殘疾人事業注入活力,更在實踐中深刻感悟自強不息精神,收獲成長。這些跨越障礙的互動與飽含溫情的行動,生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讓非遺文化在助殘領域煥發新生機,為營造包容友愛的社會風尚寫下青春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