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一群來自河海大學的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回到家鄉,進入如皋市第二中學高三6班的課堂,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南通紅色文化宣傳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激發高三學子對家鄉紅色歷史的興趣,傳承紅色基因,同時緩解緊張的備考壓力,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注入精神動力。
實踐團隊大合照
南通,這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在革命歲月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皋作為南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紅色文化的富集地。活動發起者、大學生志愿者表示:“我們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越發感受到家鄉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高三的學弟學妹們正處在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們希望通過分享這些紅色故事,給他們帶來鼓舞和力量。”如皋,這片濱江臨海的沃土,深植著蘇中革命的基因密碼。宣講團團長、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吳昊,將如皋的紅色脈絡濃縮在一張動態革命地圖中:1928年如皋五一農民暴動的火把在賁家巷點燃,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在賁家巷正式建軍,抗日戰爭時期蘇中三分區司令部在如西地區運籌帷幄……當PPT切換到吳莊戰役三維復原場景時,高三學子輕聲驚嘆:"原來我們周末騎行的龍游河綠道,就是當年紅十四軍奇襲敵軍的秘密通道!"
活動在如皋市第二中學展開,大學生們走進高三6班的教室,與學弟學妹們面對面交流。他們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講述了南通地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英勇事跡。如1930年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在如皋大地上與反動勢力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紅十四軍建軍紀念碑所在的賁家巷,這片土地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播放關于如皋紅色文化的視頻
在講解過程中,大學生們還特別提到了如皋本地的英雄人物。于咸,1907年出生于如皋鎮濤區福興莊,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如泰工農紅軍中擔任重要職務,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最終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跡深深打動了在場的高三學子,讓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家鄉紅色文化的厚重。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大學生們還準備了互動環節。他們提出一些關于南通紅色歷史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搶答,現場氣氛熱烈。一位高三學生興奮地說:“這些紅色故事以前了解得不多,今天聽了學長學姐們的分享,真的很震撼。原來我們的家鄉在革命歷史上有著這么重要的地位,這些英雄人物太了不起了,他們的精神也激勵著我在高考備考中更加努力。”
高三同學發表看法
除了課堂講解,大學生們還組織了關于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問卷調查。同學們積極填寫,如實回答。后續實踐團隊積極匯總分析,讓實踐團隊和社會更加了解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和寬度,以便在未來更好地開展紅色文化的傳播宣傳教育。
同學完成調查問卷
課堂尾聲化作一場特別的出征儀式。在《紅旗頌》的旋律中,學生們將寫滿奮斗誓言的赤色卡片系上"信念之樹",其中一張這樣寫道:"六月考場即我的戰場,當以筆為槍續寫江海榮光。"更富深意的是,一些高三同學們意愿在高考結束后,將化身紅色講解員,在紅十四軍紀念館為八方游客講述家鄉的烽火傳奇。
在宣傳活動中,大學生們還結合自己的大學生活,分享了如何將紅色文化的精神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他們鼓勵高三學子在面對高考壓力時,要像革命先輩一樣,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實踐團成員說:“在大學的學習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每當我想到家鄉的紅色歷史和革命先輩們的奮斗精神,就覺得沒有什么困難是克服不了的。希望學弟學妹們也能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此次宣傳活動得到了如皋市第二中學師生的高度評價。高三年級主任老師表示:“在緊張的高三備考階段,這樣的紅色文化宣傳活動非常有意義。它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更讓他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走進校園。”實踐成員讓更多的高三學子了解南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的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激勵更多的年輕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