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骸骨旁標注的年齡,最小的才十五歲,和我們差不多大,我的心揪了一下。”8 月 XX 日,在淮南大通萬人坑遺址現場,大學生志愿者小張駐足凝視展坑中層層疊疊的礦工白骨,哽咽著向記者說道。當日,多所高校 “三下鄉” 實踐隊走進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通過實地參觀、走訪座談、重溫誓詞等活動,沉浸式感受那段屈辱而悲壯的歷史。
實地探訪:白骨與實物還原 “人間地獄”
上午 9 時,志愿者們懷著沉重的心情走進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開啟歷史回溯。“1938 年 6 月日軍侵占淮南后,霸占大通煤礦,7 年間將這里變成了礦工的‘人間地獄’。” 講解員指著 “日軍侵占大通煤礦罪證陳列” 主題墻介紹,墻上泛黃的老照片里,礦工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與一旁日軍監工手持皮鞭的畫面形成刺眼對比。
在實物展區,銹跡斑斑的礦工鎬、破舊的粗布工裝、日軍使用的絞架模型等展品,讓志愿者們駐足良久。“這是當時礦工的‘口糧’—— 霉麩面標本。” 講解員拿起玻璃展柜中的物品,“老礦工回憶,這種面又苦又酸又臭,一個饅頭里能找出四五條蟲,吃了腹脹難忍,再加上喝污水溝里的煤水,很多人上吐下瀉發高燒,沒幾天就沒了。”
走到 “以人換煤” 展區,一段史實讓現場陷入寂靜:1943 年春,大通礦西四石門發生瓦斯突出,日軍為防毒氣蔓延,竟直接封閉巷道,將 160 多名礦工活活悶死在井下。“每天 12 到 16 小時高強度勞動,透水、瓦斯爆炸頻發,1939 年一年就有 6000 名礦工死亡,居仁村八道工房 500 多人不到兩個月全沒了。” 講解員的聲音落下,志愿者們紛紛低頭沉默。
隨后,志愿者們來到萬人坑遺址核心區。三條展坑內,白骨層層疊疊,有的骸骨手指仍保持著抓握姿勢,有的腿骨明顯變形。“這些遺骨大多是青壯年礦工,還有不少十五六歲的少年。” 講解員說。面對累累白骨,志愿者們自發低頭默哀,現場只余輕聲啜泣。
走訪座談:幸存者口述揭開歷史細節
“井下瓦斯泄漏,日本人直接封堵出口,十幾名礦工被活埋……” 在大通礦區社區,年近九旬的幸存者李爺爺坐在藤椅上,雙手顫抖地向志愿者們回憶。老人的衣袖挽起,手臂上仍能看到當年被日軍監工毆打留下的疤痕,“那時候我們像牲口一樣被使喚,想跑?四周都是監視哨,抓回來就是一頓毒打,不死也得殘。”
志愿者們還見到了抗戰老兵后代王奶奶。她從樟木箱里取出一疊泛黃的老照片和一枚褪色的功勛章,“我父親是地下交通員,每次送情報都揣著性命,他說‘就盼著天亮,盼著孩子們能過上安穩日子’。” 王奶奶指著照片中年輕的父親,眼眶泛紅,“他最后一次執行任務時犧牲了,連尸骨都沒找著。”
“以前在課本上看到‘萬人坑’,只覺得是歷史名詞,今天聽爺爺和奶奶講,才知道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條人命。” 志愿者小陳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字跡被淚水打濕了邊角。
踐行傳承:宣誓獻花 + 調研宣傳守記憶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萬人坑遺址前的廣場上,志愿者們整齊列隊,面對鮮紅的團旗莊嚴宣誓,鏗鏘誓言在遺址上空回蕩。隨后,大家來到大通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緩步繞行紀念碑,瞻仰烈士英名錄。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地參觀讓同學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種震撼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替代的。” 教育館講解員王女士說。
活動期間,志愿者們還在社區、街道開展紅色文化認知度問卷調查。“多數年長居民對這段歷史有感情,但不少年輕人連‘大通萬人坑’是什么都不知道。” 志愿者小周拿著調研數據說。針對這一情況,志愿者們現場發放宣傳手冊,講述礦工故事,并計劃將收集到的歷史資料整理成宣講材料,走進校園和社區。
“以前總覺得和平是理所當然,今天才知道是無數人用命換來的。” 志愿者小張說,“我們會把這段歷史講給更多人聽,讓大家記住這些白骨,記住這份苦難,更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據了解,淮南大通萬人坑教育館自 1968 年建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 1300 多萬人次,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 100 多塊圖版、100 余件實物,以及三條白骨坑,無聲訴說著日本侵略者的殘暴,也時刻提醒著后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