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大學“青島道教文化與現代文旅轉化調查與研究”實踐隊深入嶗山核心景區,開展實地考察與訪談活動。團隊聚焦青島道教文化資源的保護、轉化與開發現狀,旨在為嶗山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青年智慧與創新方案。在訪談交流的過程中,隊員們深切體會到了嶗山道教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理解。
嶗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稱,是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等宮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實踐隊首站抵達太清宮,隊員們細致觀察建筑布局、碑刻文獻與文物陳列,記錄下多處具有代表性的道教文化符號。在明霞洞、太平宮等地,團隊還重點關注了道教儀式與習俗的現存形態,為后續文化資源系統梳理奠定基礎。

為全面了解游客對道教文化的認知與體驗需求,實踐隊在景區內隨機進行采訪,內容涵蓋文化感知度、游覽滿意度、文創產品消費意愿及對道教文創產品及IP打造的興趣等方面。初步數據顯示,多數游客對嶗山自然風光評價較高,但對道教文化內涵了解有限,文化體驗項目參與度低,消費動力不足,但對嶗山道教文化的多樣化文旅轉化抱有一定的期待。

團隊還專訪了多位景區管理人員與導游。一位景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嶗山的文旅產品仍以觀光為主,道教文化內容多停留在講解詞和靜態展示,缺乏互動性和沉浸感。另一位工作人員也提到,文化資源挖掘不夠深入,缺乏系統整合與現代表達,是當前轉化的主要瓶頸。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經過深入討論,認為“文化IP化+場景沉浸化+產業聯動”是一種可取的解決方案。隊員們建議,可依托嶗山道教人物、傳說典故開發系列文化IP,如“邱處機問道”“張三豐修真”等;利用VR/AR技術打造“虛擬宮觀”“穿越式劇情體驗”;推出道教素齋、養生茶飲、太極研修等體驗項目;并與本地企業合作開發具有道教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實現“可觀、可感、可帶走的嶗山道文化”。
團隊負責人表示:“嶗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活的道教文化史。我們希望通過對旅游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讓大眾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愿意真正去了解、去體驗道教文化的魅力。”

此次調研不僅是學術與實踐的結合,更是海大青年學子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積極響應。當古老的道教文化照進現代生活,文化的生命力必將更加蓬勃而長久。這不僅是一次暑期實踐,更是一場文化之旅,是新時代新青年與中華文明最深情的共鳴。山海之間有大道,文旅融合正當時。當千年道脈遇見青春視角,嶗山的文化故事,正在被重新書寫。(圖片:徐一寧;撰文:梁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