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科技興農,運用生物技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助力鄉村振興,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與菌攜手’鄉村振興實踐隊”于2025年暑期組織開展了一項融合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實踐活動。
團隊由五名本科生構成,在張標教授等人的指導下,專注于木糖醇綠色生物合成技術。同時,深入淮北、亳州等地農村,針對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開展調研,構建“科研-農戶-企業”產業鏈,為鄉村振興增添科技動力,并致力于在服務家鄉發展的過程中堅定信念、提升本領、作出貢獻。
實驗室中的技術突破:高溫環境下的木糖醇生產 團隊成員胡釗源至今記得那個激動人心的夜晚。實驗室的搖床嗡嗡作響,顯示屏上的溫度定格在46℃——這是普通酵母菌難以存活的極限溫度,但培養皿中的菌株卻依然活躍。“成功了!”團隊成員們擊掌相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團隊成員讓馬克思克魯維酵母“穿上耐熱鎧甲”,木糖轉化率飆升至99%。
“就像給酵母裝了‘空調’。”團隊成員范從卓比喻道,“傳統化學法生產木糖醇好比用鍋爐蒸桑拿,而我們用微生物發酵,就像讓它們在恒溫泳池里高效工作。”技術報告顯示,這項技術不僅讓玉米芯變廢為寶,更使冷卻水用量減少60%。
圖為搖床中的搖瓶,旨在驗證高溫下木糖醇的高效生產。胡釗源供圖
田埂間的現實狀況:玉米芯的價值與農戶認知 “以前燒玉米芯,熏得眼淚直流,現在聽說能賣錢?”亳州市王寨村的李嬸攥著問卷,將信將疑。團隊成員范從卓蹲在地頭,掰開一塊焦黑的玉米芯:“您看,這里面含的木糖,咱們平時吃的口香糖里就有它!”
調查數據顯示,68%農戶仍以焚燒處理玉米芯,僅12%的農戶了解其工業價值。種植大戶王叔算了一筆賬:“我家20畝地,玉米芯白扔了十幾年。要是真能按每噸300元收購,一年能多掙輛電動車!”
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細致采集玉米芯等原料樣品進行成分檢測,系統調研農村地區玉米芯利用現狀、供應鏈體系及農民對木糖醇的認知情況,為探尋農業廢棄物產業化發展模式、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圖為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拍攝的農作物照片。范從卓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進行問卷調查。李艷杰 供圖
實踐里的青春擔當:鄉村振興中的服務與成長 此次實踐最大的特色在于將科研成果與鄉村產業發展深度結合。“我們的目標是把論文‘種’在地里。”團隊成員晉雨晴指著實驗室墻上的地圖,三條箭頭串聯成環:科研成果轉化—農戶原料供應—企業生產加工。這種模式已在亳州某生物科技公司試水,首批10噸玉米芯轉化出的木糖醇,產值翻了三倍。
實踐結束后,團隊成員帶著實踐積累的資料與數據返回校園,對皖北鄉村的實際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踐期間,團隊的工作得到了當地的反饋。閆莊村村民委員會向實踐團隊發來感謝信,信中提及團隊在當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探索了新路徑,并肯定了其工作作風。這份來自鄉村振興一線的官方肯定,成為“‘與菌攜手'鄉村振興實踐隊”用心用情服務鄉村的最有力注腳。

圖為團隊成員與指導老師在實驗室門口的合影。李悅 供圖
從對木糖醇生物合成技術進行優化,到開展助農服務,團隊成員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于服務基層的過程中成長進步。團隊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投身鄉村振興事業,于廣袤鄉村大地書寫壯麗的青春篇章,為達成共同富裕目標貢獻青春之力。(通訊員:晉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