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社會實踐:魚歌一曲頌院士,科研萬難秉初心
8月1日到8月31日,湖南師范大學“追光·天地魚歌”團隊奔赴長沙市望城區,開展為期一個月暑期社會實踐。為宣傳德學雙馨、對中國養殖漁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魚類遺傳育種學家劉筠,團隊創排原創話劇《天地魚歌》。根據專業特長和實踐需求,團隊下設導演組、演員組、場記組、道具組、宣傳組和化妝組,各組成員用實踐行動彰顯對科學家精神的崇高敬意與深刻體悟。
話劇通過六個篇章,全景式展現劉筠院士的科研人生。從童年時期立志解決百姓吃魚難題,到帶領團隊突破“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從面對學術質疑時的堅守,到將科研成果無私推廣給漁民;從"湘云鯽"、"湘云鯉"的培育成功,到魚鱉混養技術的創新應用,劇中每一個場景都凝聚著創作團隊對科學家精神的深刻理解。劇中還特別設計了時空交錯的敘事手法,通過老年劉筠與青年劉筠的隔空對話,展現了一代科學家六十載如一日的堅守與奉獻。那雙"穿破的黑布鞋"成為貫穿全劇的意象,象征著劉筠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
8月1日,話劇《天地魚歌》開排儀式在文淵樓舉行,標志著這一創新項目從劇本文字正式邁向表演實踐。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中,來自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醫學院的不同專業的師生組成的話劇團隊,開啟了一場藝術與科學對話的探索之旅。
為真實還原劉筠院士的科研場景,劇組師生于8月8日前往農業農村部鯉鯽魚遺傳育種中心開展專項調研。通過專家講解和實地觀察,團隊成員對“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有了深入了解,助力舞臺更嚴謹、科學地還原養殖實景。“在氣溫變化較大的季節,一些常見的細菌性和寄生蟲性疾病會給養殖造成一定的損失。”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李建的介紹,讓劇組師生對科研工作的艱辛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8月下旬,專業人士針對舞臺調度、臺詞表達、肢體語言和道具配合等方面,對演員和導演開展為期五天的集中特訓。項目負責人兼團隊指導老師表示:“科學家題材的話劇不僅要真實,還要有藝術感染力,要通過細節展現劉筠院士嚴謹治學、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在一個多月的排練過程中,團隊不僅注重提升演員的表演技巧與舞臺表現力,也不斷對劇本進行優化調整。創作團隊將原劇本中較為抽象的科學概念,如“魚類人工催產”“遠緣雜交”等,通過具象化的舞臺語言和情節設計轉化為觀眾可感可知的戲劇行動。例如,劇中以“追尾”“產卵”等生動意象表現魚類繁殖的關鍵時刻,并以平行蒙太奇手法呈現實驗室與醫院產房的雙線敘事,形象展現科研工作的艱辛與喜悅。同時,該劇有機融入音樂、舞蹈等多元藝術元素,以原創歌曲《兩只魚兒》隱喻生命繁衍的自然規律,并通過一場《鑿冰》舞象征劉筠團隊科研攻堅的執著精神。這些藝術處理不僅有效傳達了劉筠院士在魚類遺傳育種領域的重大貢獻,也深刻展現出其科研成果如何切實改變百姓生活、助推漁業發展,使這位科學家的形象更加飽滿立體,劇情表達也更具張力和感染力。
9月1日晚,《天地魚歌》在湖南師范大學江邊活動中心成功預演。這部話劇不僅是湖南師范大學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的重要探索,也為高校如何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科學家精神提供了寶貴經驗。隨著更多年輕力量的加入,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必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正如話劇《天地魚歌》所想表達的:科學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而戲劇的力量在于讓這種精神永遠流傳。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