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畔的風
吹了四十多年
從黃沙漫天的“窮沙灘”到瓜果飄香的小康村
他的腳印,深深淺淺印在這片土地上
他是“拓荒牛”,敢啃硬骨頭
他是“智多星”,能讓閑置老宅變"養老銀行"
他是“領頭雁”,帶著全村人把日子過成了蜜

在燕趙大地的鄉村振興畫卷中,趙桂林深耕熱土四十載。從滹沱河畔的貧瘠沙地到全國聞名的小康示范村,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實干,帶領塔元莊村蹚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蝶變之路。作為村項目辦主任,他用智慧與汗水澆筑的每一項民生工程,都鐫刻著共產黨員"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本期訪談,我們走進塔元莊,聆聽這位"鄉村振興帶頭人"的奮斗故事。
2000畝沙地逆襲記:他讓莊稼“喝”營養液,葡萄“飛”向全國 “當年村民守著三分薄田,一年忙到頭,畝產糧食不夠吃。”趙桂林端著一杯透亮的葡萄汁,指尖劃過窗外的玻璃溫室,“現在你看,這杯果汁里,藏著2000畝土地的‘重生’。”
2013年,一句“農業要現代化,必須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趙桂林睡不著覺。他帶著村干部跑壽光、訪專家,硬是把5G物聯網、魚菜共生這些“新鮮詞”,搬進了塔元莊的田間地頭。
“剛開始,老少爺們都笑:‘種地不用土?趙桂林怕不是魔怔了!’”他哈哈一笑,眼里閃著光,“我們黨員先上!建大棚、學技術,第一個月就見了效——葉菜長得水靈,產量翻了三倍。”
如今,智慧農場里,傳感器自動調溫調濕,葡萄通過永倍達電商平臺賣到全國;村民唐秀英在大棚打工,每月3000元工資加分紅,日子比葡萄還甜。去年,農場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畝均收益是傳統種植的5倍。
“不是土地不養人,是得給土地裝上新腦子。”趙桂林摸著溫室的欄桿,語氣里都是驕傲。
37處老宅變“金窩”:他給鄉村按下“青春鍵”
走在塔元莊的巷子里,青磚灰瓦間藏著新故事。37處曾空著長草的老宅,正被改造成帶智能護理床的康養民宿,工地上機器轟鳴,72歲的王大爺正盯著自家祖宅的雕花木門被小心保護起來。
“大爺說,‘與其空著,不如變成養老銀行!’”趙桂林指著規劃圖說。這個投資4.9億元的“泛康養小鎮”,不僅要裝下3000位老人,還要請來中醫理療館、老年大學,連常山戰鼓、正定竹馬這些老手藝都要搬進院子里。
“老房子不能拆,老手藝不能丟,但日子得跟上趟。”他請來清華大學團隊設計,雕花木門保留著,屋里卻裝上了緊急呼叫系統;百年院墻沒動,院外修起了無障礙坡道。
現在,周邊村90%的閑置房都簽了協議,200多個就業崗位等著村民。“年輕人不用往外跑,老人在家門口能養老,這才是鄉村該有的樣子。”
一本泛黃筆記本:藏著塔元莊的“振興密碼” 采訪時,趙桂林翻出一本磨破了角的筆記本,里面記著24年前的規矩:“不吃、不拿、不貪”“自身清、家庭清、朋友清”。
“舊村改造時,400多戶分房,村干部全選頂樓。”他指著本子上的字跡,“村民說‘你們住頂樓,我們心里不踏實’,但規矩不能破。”最后,全村分房零糾紛,成了十里八鄉的佳話。
1985年入黨那天,他在黨旗下宣誓的話,至今記得清楚。去年修路,68歲的老黨員李鎖計揣著速效救心丸上工:“當年修大寨田能扛,現在修致富路更不能落后!”那天,300多位黨員義務出工,路提前半個月修通了。
“黨員不是頭銜,是帶頭干的本分。”趙桂林摸了摸胸前的黨徽,語氣堅定。
如今的塔元莊,村史館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獎牌閃閃發亮。趙桂林卻總說:“我就是個種地的,能讓大家伙兒日子越來越好,比啥都強。”
滹沱河的水還在流
載著塔元莊的新故事,奔著更遠的地方去
而趙桂林,
這位把四十年光陰種進土地的老黨員
還在田埂上走著,腳步踏實
他知道
鄉村振興的路
從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
從泥土里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