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中,傳統村落向現代城市社區轉型常面臨治理難題。今年暑期,山東大學法學院學生職業發展中心“青春力行擔當·服務基層治理”社會實踐調研團走進青島嶗山區金家嶺社區,深入探究其“五化融合”治理模式與“社區治理+產業服務”協同路徑,解碼基層治理的創新密碼。
轉型困境與破局探索
作為村落轉型社區的典型,金家嶺曾面臨人口結構復雜、服務需求多元、治理資源分散等挑戰。憑借“五化融合”模式與產業協同思路,社區從治理無序走向規范高效,從服務單一轉向多元精準,成為青島基層治理示范標桿,也讓調研團迫切想要揭開其成功面紗。
調研團通過三重路徑深挖經驗:實地走訪黨群服務中心、智慧管理平臺、養老服務中心等場所,直觀感受治理場景;與社區工作者、黨員樓棟長、居民代表等深度座談,收集一線聲音;梳理政策文件、新聞報道等資料,構建完整認知體系,全面還原金家嶺治理實踐全貌。
多維舉措織密治理網絡
黨建引領筑根基
構建“紅色網格”體系,推行黨員樓棟長制度,建立“網格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動機制。疫情防控中,黨員帶頭采集信息、配送物資;日常服務里,主動宣傳政策、排查隱患,讓黨建成為激活基層治理的“紅色引擎”。
智慧賦能提效率
打造“金家嶺社區APP”與智能安防系統,居民線上報修、議事投票一鍵完成;人臉識別門禁、高空拋物監測守護安全;大數據精準用于人口管理、矛盾預警,實現治理“耳聰目明”,高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多元參與聚合力
搭建“居民議事會”“紅色物業聯盟”等平臺,老舊小區改造、停車位規劃等事務均邀居民共商決策。居民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精細調解促和諧
設立專門調解機構與人員,針對鄰里糾紛、物業矛盾等不同問題,定制調解策略。耐心化解矛盾于萌芽,避免升級擴大,為社區穩定筑牢“安全閥”。
文化品牌強認同
打造鄰里節、文化藝術節等特色活動,豐富居民精神生活。濃厚的文化氛圍拉近鄰里距離,提升社區凝聚力與向心力,讓居民歸屬感持續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