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實踐團開展岸線保護調研
2025年暑期,河海大學條子泥岸線保護實踐團前往江蘇省鹽城市條子泥圍墾基地,開展為期兩天的岸線保護實踐調研活動。團隊通過走訪基地、參觀博物館、灘涂采樣、與負責人及漁民交流等方式,實地探尋條子泥生態保護現狀,感知人與自然共生關系,并形成相關實踐成果。
雨訪基地初探生態保護實踐
當日午后兩點,實踐團抵達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東臺有限公司。彼時海風攜咸潤氣息吹拂,天氣晴雨交織,為調研活動增添了自然氛圍。
實踐團首先與該公司負責人王總座談。座談期間,窗外突降細雨,王總結合條子泥生態保護工作實際,向團隊介紹關鍵舉措。“為保護生態,我們不采用混凝土修建堤岸,這是對海洋生態的責任。目前,我們在阻止海岸侵蝕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王總說道。團隊成員黃海輝就生態保護技術細節提問,雙方圍繞岸線防護、生態修復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雨勢未歇,實踐團在工作人員李老師的帶領下參觀集團博物館。館內陳列的海灘生物標本、播放的灘涂生態錄像資料,直觀呈現了條子泥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特征。李老師結合影像資料,講解了條子泥圍墾歷史、生態保護歷程及當前的生態監測工作,讓團隊成員對條子泥生態系統有了更全面的認知,也了解到自漢朝至今兩千余年的岸線變化及條子泥濕地的由來。
晨涉灘涂實地采集生態樣本并形成實驗結果
次日凌晨,天色微亮,海天交界處呈蟹殼青色,實踐團在微涼海風中集結。在領隊老師與兩名當地老漁民的帶領下,團隊分為三組,攜帶采樣工具前往灘涂,開展生態樣本采集工作。
灘涂前半段為大面積泥灘,黑灰色淤泥深厚。團隊成員踏入泥灘后,淤泥迅速沒過腳踝,部分區域甚至沒至膝蓋。每邁出一步都需克服淤泥阻力,過程中伴隨“噗嗤——咕嚕”的聲響,泥點飛濺至衣物上。盡管夏日氣溫較高,但淤泥帶來的涼意仍清晰可感,長時間跋涉導致成員小腿酸痛、額頭冒汗。
“別急!身子往前傾,腳橫著拔!”看到團隊成員行動困難,老漁民主動分享行走技巧,并指著自己頭上磨損卻整潔的草帽說,“趕海戴草帽,是咱們的老規矩,圖個吉利平安。”在漁民的指導下,團隊成員逐漸適應泥灘行走,各組有序開展樣本定位、采集與分類工作,踐行“艱苦樸素,嚴格要求”的校訓。
經過近一小時跋涉,團隊抵達灘涂后半段的沙質地帶。細軟的沙子減輕了行走阻力,成員步履明顯輕快。朝陽升起后,身后的泥灘泛著濕潤光澤,一行行足跡清晰可見,記錄下采樣過程的艱辛。
上午八點左右,歷經近三小時跋涉,團隊成員汗濕衣背、雙腿酸脹,最終順利抵達堅實岸線,完成樣本采集任務。此次灘涂采樣共獲取多類土壤、生物樣本,為后續生態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實踐團將采集的樣本帶回學校后,開展顆粒分析實驗,針對自北向南的A、B、C三個斷面共30個點位形成實驗結果:
-A斷面:灘涂整體情況正常,離岸1千米處因細泥沙被潮水帶走出現粒徑突變,存在一定侵蝕;離岸2千米處粒徑變細,呈少許淤積狀態。
-B斷面:近岸區域殘留粗顆粒泥砂,細顆粒被潮汐流帶至離岸區域堆積,形成“近岸侵蝕-離岸堆積”的明顯空間格局,侵蝕與淤積狀態突出。
-C斷面:砂粒粒徑分布平穩,僅在離岸1800米處出現粒徑突然增大情況,存在一定侵蝕。
依據實驗數據,實踐團初步判斷需在B區加強海岸侵蝕防御設施。
走訪漁民傾聽生態變遷故事并提出建議
實踐團還走訪了世代居住在條子泥附近的老漁民。在漁民家中的小院檐下,精神矍鑠的老人指著遠處的海岸,用平實的語言講述大海與岸線的關系:“海水這‘嘴’可厲害,一年年‘啃’掉好些土。”老人的表述雖簡單,卻直觀反映出海岸侵蝕現象,讓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當地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
結合調研所見、實驗結果及文獻資料,實踐團提出兩項建議:
1.打造一體化海岸線監測網絡:運用衛星遙感、北斗定位、無人機等技術,結合大數據網絡技術,實現海岸線實時監測與管理,及時發現潛在險情。
2.構建區域聯動保護機制:與當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建立合作,共同開展海岸線保護宣傳、科普教育、生態旅游等活動,提升公眾對海岸線及濕地的保護意識。
此次條子泥岸線保護實踐活動,讓河海大學實踐團成員深入接觸岸線保護一線工作,獲取了條子泥生態保護的第一手資料與實驗數據。團隊通過實地調研、交流訪談,不僅深化了對海岸生態系統的認知,更體會到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實踐團表示,將進一步梳理調研所得與實驗數據,完善實踐報告,為條子泥岸線保護及類似區域的生態修復工作提供參考,以青春力量助力海岸生態保護事業發展。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