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號召,圍繞農村社區青少年對于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普及的需求,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智星之火實踐隊充分結合專業特色,前往清遠市清城區連江社區,以“探索科技奧秘,樂享科普課堂”為主題,開展了集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科普課堂活動。
科技體驗:在互動中觸摸創新溫度 6月21日至22日,智星之火實踐隊走進清城區連江社區,開展“科普編程機器人”社區服務項目。實踐隊以機器人互動體驗為載體,讓科技的魅力走進親子生活,吸引了眾多孩子與家長駐足參與。
科技體驗智能機器人展示及公益體驗區里,智能機器狗一登場就成了全場焦點——靈巧的翻躍、配合指令的蹲下、主動“握手”的互動,每一個動作都引來大小朋友的陣陣歡呼;編程機器人在地面精準繪制出各式軌跡圖案,獨特的科技感讓家長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
“原來科技可以這么有趣!”一位家長看著孩子在大學生志愿者的指導下,完成人生第一次機器人編程指令時感嘆道。屏幕上跳動的代碼變成機器人的行動軌跡,孩子眼里閃爍的興奮光芒,正是科技啟蒙最生動的模樣。
編程課程:分層教學,讓代碼世界觸手可及 科技的腳步從不停歇,智星之火實踐隊的科普計劃也在持續升級。7月8日,團隊再次啟程前往連江社區,開啟暑期“三下鄉”活動,為當地青少年帶來一場更豐富的科普盛宴。本次活動聚焦編程領域,深度呼應團隊“編程語言課程+機器人實操課程+趣味實踐”的三類活動主題,讓知識與趣味在互動中深度融合。
編程課程作為本次活動的核心板塊,以“分層教學、趣味引導”為原則,為不同基礎的青少年量身打造學習路徑。
米思奇編程以直觀的圖形化界面為切入點,將復雜的代碼邏輯轉化為拖拽式的圖標模塊,像搭積木一樣就能完成簡單程序設計。比如孩子們可以輕松設計出會按指令移動的小動畫,或是能響應點擊的互動小游戲,極大降低了編程入門的門檻,讓零基礎的孩子也能快速感受代碼的魅力,在短時間內就能獨立完成簡單的程序作品。
Python課程則聚焦有基礎的青少年,搭建起進階學習的平臺。課程不僅系統講解變量、循環、函數等核心語法,還融入了貼近生活的實用小項目實踐——比如教孩子們編寫簡易的計算器程序,輸入數字和運算符號就能自動得出結果;或是用代碼生成專屬的隨機密碼,包含字母、數字和符號,大大提升密碼的安全性。孩子們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深化對編程邏輯的理解,逐步掌握這門實用編程語言的進階技巧,為后續更復雜的編程學習打下基礎。
Scratch積木編程更是將創意與技術完美結合。孩子們可以用色彩鮮明的積木塊自由拼接,創作出獨特的動畫場景,比如拼裝一個小車;也能設計互動游戲,像控制角色躲避障礙物、收集道具等。更具吸引力的是,課程還引入了簡易物聯網設備聯動環節:通過編程讓LED燈按設定的節奏閃爍,比如隨音樂節拍變化燈光;或是用代碼控制小風扇的啟停,設定在特定時間自動開啟或關閉。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讓抽象的編程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充分激發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也呼應了課程中“圖形化編程與物聯網應用”的深度融合理念。
從代碼小白到小能手,他們的編程技能get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小朋友們收獲滿滿!在米思奇編程課上,他們學會了用圖形化的模塊搭建簡單程序,輕松讓動畫角色按指令行動;Python課程里,他們掌握了基礎語法,能編寫簡易計算器、生成隨機密碼,用代碼解決小問題;Scratch積木編程更是讓他們腦洞大開,不僅能用積木拼出有趣的動畫和互動游戲,還學會了聯動LED燈、小汽車等設備,讓代碼控制現實世界的小物件。這些技能就像給他們裝上了“創意引擎”,現在的他們,既能用代碼講故事,又能靠編程實現小想法,能力顯著提升。
科普新路徑:從學到傳,共促發展 本次社會實踐充分創新了科技科普教育方式,在青年大學生、兒童、社區三個層面均取得顯著成效:
青年大學生層面:將學校課堂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提升實踐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全面發展;兒童層面:賦能兒童成為社區“小主人”,使其在學習科學技術技能后,提升對科技的認知,激發對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進而參與社區科技普及宣傳工作;社區層面:培育社區科技科普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搭建青年參與的社區科技科普教育平臺,以點帶面激發社區多元主體的參與支持,為社區科技科普教育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最終,活動推動社區科普教育邁向趣味性、廣泛性、深入性發展,助力社區形成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圍。
作者: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胡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