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依托數字技術,為鄉村教育注入財經育人新動能
7月4日,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數”啟青禾鄉村教育振興調研團深入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伊山鎮益海助學中心,為當地義務教育階段的失依兒童帶來了一場融合數字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暑期支教活動。不同于傳統支教模式,團隊以“數字工具 + 課程創新”為抓手,讓人工智能、數學文化等知識跨越城鄉鴻溝,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技的種子。
數學文化里的“古今對話”
“大家知道嗎?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會用繩子打結記錄數字啦。”在數學文化課上,志愿者老師舉起一根紅繩,演示著如何用不同的結法表示“十”“百”“千”。11歲的小雨盯著繩子上的結,突然舉手:“老師,這和我們現在用的數字有什么不一樣?”志愿者老師笑著拿出平板電腦,調出甲骨文數字的圖片:“就像我們說話有方言,數字在不同時代也有‘方言’,但它們都能幫我們算清楚數量。”
課堂上,志愿者們帶來了精心準備的數學文化案例。從《九章算術》里的“雞兔同籠”問題,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 “黃金分割”,一個個跨越時空的數學故事讓孩子們聽得入迷。9歲的小杰拿著直尺,在紙上比劃著五角星的畫法,他發現五角星每條邊的比例剛好符合志愿者老師所說的“0.618”。“原來畫畫里也有數學!”他興奮地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同桌。
智能課堂里的“知識魔法”
“老師,這個軟件真能幫我寫古詩嗎?”在人工智能體驗課上,11歲的小雨舉著平板電腦,屏幕上是剛生成的一首秋日五言絕句。志愿者老師俯身為她講解算法如何抓取“秋葉”“寒霜”等關鍵詞:“就像給電腦輸入一套作詩公式,它能快速組合出符合格律的句子。”
教室里,20余名孩子分成三組,分別體驗語音助手翻譯英語、AI 繪畫安全標識、智能題庫闖關。陽光透過窗戶斜照進來,把孩子們的影子投在地板上,像一群跳動的小音符。志愿者老師的聲音混著孩子們的笑鬧,在教室里輕輕蕩開,連空氣里都飄著甜甜的味道。
安全課堂上的“互動密碼”
“看視頻里這個小朋友,他單手拔插頭對不對?”在安全用電課上,志愿者老師播放著團隊自制的動畫短片,畫面定格時,十幾只小手齊刷刷舉起。“不對!會觸電!”12歲的小宇站起來模仿視頻里的錯誤動作,引得同伴們大笑,隨后他認真補充:“應該用兩只手捏住插頭拔。”
這樣的互動場景在課堂上不斷上演。防溺水教育采用“情景問答 + 視頻演示”模式,當播放有人落水的模擬畫面時,孩子們自發討論起“不能手拉手救援”“要找長竹竿”等知識點。益海助學中心教師李老師全程旁聽,她在采訪中說:“城里孩子常見的安全實訓課,我們這里很難開展,這些大學生用視頻和道具把抽象知識講活了。”
團隊還設計了“安全知識闖關”游戲,將用電、飲食、交通等要點融入 AI 問答。孩子們通過語音指令召喚出虛擬“安全衛士”,答對一題就能解鎖一張數字勛章。“最后兌換的文具獎品不重要,關鍵是他們主動記住了知識。”胡卓川指著黑板上的積分榜,上面記錄著各組累計獲得的勛章數量。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更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教育振興不僅需要硬件資源的補給,更需以創新形式激活知識傳遞的活力。數字技術與人文關懷的結合,讓城鄉教育鴻溝在趣味互動中逐漸消弭。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對科技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成為調研團持續深耕鄉村教育的動力。未來,團隊將繼續優化“數字工具+課程創新”模式,讓更多鄉村孩子在科技賦能的課堂里,收獲成長的力量與對未來的向往,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更多青春智慧。(通訊員 彭闊)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