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煙臺,暑氣裹著海風的潮氣,黏在皮膚上有些悶。8月1日這天,我踩著斑駁的樹影,走進了牟平城區那座紅墻灰瓦的院落——雷神廟戰斗遺址。門口石碑上“雷神廟戰斗遺址”七個金字在陽光下亮得刺眼,像在無聲提醒:這里不是普通的廟宇,而是一段烽火歲月的見證者。
推開木門,院子里靜得出奇。幾棵老槐樹的葉子被曬得打卷,蟬鳴聲卻格外響亮,正殿門口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刻著1938年那場戰斗的細節:膠東抗日武裝在理琪的帶領下,以不足百人的兵力,在這里與數倍于己的日偽軍激戰,最終成功突圍。
展廳里光線偏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武器,把思緒拉回86年前的那個清晨。玻璃柜里,一支老式步槍的槍管彎成了直角,旁邊的說明牌寫著“戰斗中被日軍炮彈炸彎”;墻角的展柜里,幾塊帶著彈孔的青磚靜靜躺著,磚縫里似乎還能嗅到硝煙的味道。
離開時已近正午,陽光把院子里的影子拉得很短。回望那座紅墻院落,蟬鳴依舊聒噪,卻突然覺得這份熱鬧里,藏著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安寧。門口的石板路上,幾個孩子追著跑過,笑聲清脆。他們或許還不懂墻上彈痕的意義,但這奔跑的自由,不正是雷神廟那場戰斗最珍貴的戰利品嗎?
走出大門,回頭再看那七個金字,忽然覺得它們不再刺眼,反而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溫暖。這個八一建軍節,雷神廟用它沉默的講述,給了我最生動的一課——有些故事,需要常聽;有些精神,值得常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