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智繪芯途”團隊:兩校傳紅魂 冬子潤童心
大學生網報訊(通訊員王思瑤王子銘)8月14日下午,武漢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智繪芯途”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王子銘、王思瑤,攜手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微特繪夢志愿服務團成員李一翔、諶穎,在19街社區暑期托管班共同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潘冬子的故事”主題活動。活動創新采用“講述紅軍故事+粘土創作”的形式,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革命精神,現場參與熱情高漲,教育成效顯著。
李一翔以歌曲《紅星歌》拉開序幕,隨后引入潘冬子的故事。當講到潘冬子為紅軍送鹽、將鹽水浸在棉衣里巧妙躲過敵人搜查的情節時,王子銘適時舉起一塊仿真鹽塊道具:“小朋友們看,這就是當時紅軍緊缺的鹽,冬子用智慧保護了它。”孩子們的目光瞬間被吸引,紛紛伸手想要觸摸,王思瑤輕聲提醒:“小心拿穩哦,就像冬子保護鹽那樣仔細。”
故事講述完畢,粘土創作環節隨即展開。李一翔細致講解紅軍軍裝的顏色特點,王子銘和王思瑤則在孩子們中間巡回指導。一名小男孩想塑造“潘冬子送鹽”的場景,卻不知如何表現“浸鹽”的細節,王思瑤取來藍色粘土提議:“試試用這個做鹽水痕跡,涂在棉衣邊緣,就像鹽融化后留下的印記啦。”另一邊,王子銘正幫小女孩調整紅軍背包的背帶:“這里要捏得細一點,才能體現布條的質感,就像真正的紅軍背包那樣結實耐用。”
創作過程中,孩子們不時拋出好奇的問題:“紅軍叔叔有槍嗎?”“他們住的山洞是什么樣的?”王子銘當即用粘土捏出簡易步槍模型:“這是當時紅軍使用的步槍,雖然簡陋,卻守護了家鄉的安寧。”王思瑤在一旁補充道:“他們住的山洞很簡陋,食物也十分匱乏,所以既需要棉被抵御嚴寒,也需要充足的食物維持體力。”桌面上漸漸擺滿了形態各異的作品:手持步槍的紅軍戰士、挎著竹籃的潘冬子、堆著鹽袋和食物的灶臺,還有用綠色粘土捏成的山林掩護場景,生動還原了革命年代的場景。
活動尾聲,李一翔組織孩子們上臺展示作品并分享心得體會。李沐揚搶先舉起作品:“我做了好多蘿卜白菜,希望紅軍能吃得飽飽的!”其他孩子也紛紛響應,“我做了棉被,希望紅軍能抵御寒冷”“我做了好多鹽,希望他們永遠有鹽吃”……稚嫩的話語里滿是純真的敬意。
此次活動以潘冬子的故事為核心,通過“聽、看、做”三維體驗,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艱辛與小英雄的勇敢。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播撒下紅色種子。未來,兩校實踐團將繼續深化合作,挖掘更多紅色故事,創新“故事+藝術”的教育形式,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助力新一代傳承革命精神、汲取成長力量。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