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紅色血脈的滋養與心靈健康的守護有機融合,為鄉村兒童成長注入雙重動力?2025年7月,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紅心潤心·語韻鄉村”實踐團隊8名心理學研究生,深入濉溪縣、烈山區,創新推出“紅色文化浸潤+心理健康教育+普通話推廣”三維融合模式,開展為期兩周的暑期社會實踐,為提升鄉村留守兒童內生動力探索出一條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調研先行:精準定位鄉土教育痛點
7月5日至8日,團隊以烈山區和村及周邊地區為調研范圍,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村民展開全面調研。調查結果顯示,當地普通話普及率有待提高,尤其是青少年群體,雖在學校接受過普通話教育,但日常交流中仍以方言為主;更關鍵的是,團隊發現當地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語言表達不自信、對自身能力認知模糊、對家鄉紅色歷史了解甚少等心理發展難題。
“單純的理論說教對孩子效果有限,必須從他們腳下的土地里找答案。”團隊負責人杜琨寶表示,調研結果讓團隊明確了方向:要將當地紅色資源、語言推廣與心理疏導結合,讓教育內容更貼近孩子生活,更易引發情感共鳴。


資源整合:讓紅色基因成為"活教材"
為讓實踐內容“接地氣、有溫度”,7月9日至11日,團隊分兩條線展開素材收集。
一方面,團隊走進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臨渙文昌宮和韓村鎮淮海村小李家、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草廟村、中共濉溪支部陳列館等紅色場館,通過實地參觀、聆聽“中國好人”陳文章、李華松講述淮海戰役支前故事,整理出多份淮北紅色故事講稿,讓團隊成員人人熟記,為后續教學儲備“紅色養分”。
另一方面,在和村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趙永蓮的協助下,團隊尋訪了4位見證和村發展的“身邊榜樣”——帶領村民打造“萬畝果園”的“安徽好人”老支書劉長禮、敢為人先的“蘋果大戶”張丙明等。通過與他們深入交流,團隊詳細記錄和村蘋果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挖掘出鄉村振興背后的奮斗精神。實踐團隊將這些素材融入后續推普課程的核心內容,實現語言學習與紅色基因傳承的雙重目標。


多元活動:實現“三維融合”育人目標
7月12日起,團隊聯合烈山區教育局、和村社區“兩委”及和村小學,針對30余名留守兒童開展了一系列以“紅色文化引領・趣味推普行動”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將前期積累的紅色資源、鄉土故事,通過心理思政課、朗誦演講比賽和紅色詩詞書法大賽等多元形式,讓“三維融合”真正落地。
普通話推廣環節,團隊結合留守兒童語言特點,設計“聲音猜猜猜”“語言小偵探”等互動游戲。播放安徽方言“白(bei)色”與普通話“白(bai)色”對比音頻時,學生張怡涵恍然大悟:“原來奶奶說的不是錯別字!”直觀對比讓孩子輕松理解規范語言,逐漸消除普通話表達羞恥。
紅色文化浸潤與心理健康引導貫穿全程。7月19日,團隊開展“普通話革命詩詞朗誦”“紅色主題演講”“紅歌演唱”活動,同步舉辦“童心向黨・筆墨傳情”紅色詩詞書法大賽,優秀作品通過“書法電子展”傳播。孩子們在活動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更在重溫歷史中增強家鄉認同感與自我價值感。
“這些紅色故事通過孩子們的演繹,讓老一輩的奮斗精神有了新傳承。”和村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趙永蓮感慨道。不少陪同孩子的爺爺奶奶也表示,通過活動對紅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后會更注重引導孩子了解家鄉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實踐結束后,團隊與烈山區教育局、和村社區“兩委”及和村小學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為后續持續開展鄉村兒童關愛工作奠定基礎。正如杜琨寶所說:“當我們與留守兒童共同繪制‘感恩樹’時,我們都在重新定義成長的意義。”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將紅色文化與心理培育相融合的理念播撒向廣闊田野,為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的智慧與力量。
。ㄍㄓ崋T韓悅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