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青神古韻,鄉村新章”團隊赴四川青神調研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7月15日清晨,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青神古韻,鄉村新章”社會實踐團隊從南京出發,經過近十小時的行程抵達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為期12天的調研,就此拉開序幕。此次實踐通過實地走訪、數據采集和案例分析,探索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及其多元路徑,以期為地方發展提供參考方案。
實踐背景 明確目標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四川省青神縣因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和特色產業基礎,成為探索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本。然而,當前鄉村文化遺產普遍面臨保護乏力、開發同質化、年輕群體傳承斷檔等挑戰,其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機制亟待系統性研究。
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的“青神古韻,鄉村新章”團隊立足這一現實需求,依托多學科專業背景,在呂超老師的指導下,致力于探索青神縣文化遺產傳承與鄉村協同發展的可持續路徑。團隊通過前期文獻梳理、政策分析及問卷設計,明確從文化保護現狀、產業融合模式、數字化創新三大維度切入,旨在為地方提煉可復制的“文化+”鄉村振興模式,助力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前期籌備 周密安排
在啟程之前,團隊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準備工作。成員來自經濟學、審計學等多個專業,既有研究經驗豐富的同學,也有擅長數據處理、擅長影像記錄的新生力量。為保證調研方向明確,團隊先行對青神縣的文化資源、產業結構以及鄉村發展現狀進行了文獻梳理,并通過線上溝通與初步訪談,形成了調查問卷初稿。問卷涵蓋了居民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程度、對鄉村旅游的看法、對非遺體驗的興趣度等多個方面。經過多輪修改與導師指導,問卷結構更加嚴謹,問題表述簡潔明了,方便實地使用。
走進鄉村 多維采集
抵達青神縣后,團隊迅速進入實地調研階段。問卷調查是核心環節。每天早晨,成員們將調查表、錄音筆和拍攝設備分發完畢后便分頭出發,走進村莊、社區和集市。在蘭溝村,村口涼亭下幾位老人正在納涼,成員們先自我介紹,再耐心解釋調查目的,逐一引導填寫問卷。部分老人識字有限,團隊成員便逐字逐句讀出問題,幫忙記錄答案。為提升村民參與積極性,團隊還準備了鑰匙扣、書簽等小禮物,作為完成問卷的小紀念品。
在青神城區的集市上,團隊遇到經營竹編工藝品的攤主。與一般消費者不同,攤主更關心市場需求與價格走勢。他對年輕人對傳統手工藝關注度較低、銷售渠道較為單一等現狀極為擔憂。此次共發布了100份問卷,回收了47份,被測對象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居住區域的居民。晚上回到駐地,大家把紙質問卷逐份錄入電腦,并標記關鍵信息,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除了問卷,團隊還深入開展文化體驗調研。在國際竹編藝術博覽館,他們看到竹編藝術的演變歷程:從早期的竹籃、竹篩,到如今的燈飾、藝術擺件。講解員介紹,每年這里都會舉辦竹文化節,吸引海內外游客。團隊成員不僅記錄展館客流量和文創產品的銷售情況,還特別關注年輕游客的反饋,以分析文化遺產在不同群體中的吸引力。
隨后,在一位竹編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室里,團隊見證了竹編工藝的完整流程:選材、剖分、打磨、編織,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技巧。七旬老匠人邊操作邊講述自己的學藝經歷,手中竹條飛快翻轉,很快便成型。團隊成員全程拍攝,并就“年輕人是否愿意傳承竹編技藝”這一話題展開交流,了解到“后繼乏人”是現實難題。
在鄉村旅游調研中,蘭溝村的民宿改造項目讓成員印象深刻。庭院與房間裝飾大量使用竹制品,游客不僅能入住,還能報名參加竹編體驗課。團隊收集并整理了游客的參與情況、消費偏好及相關反饋,并采訪了幾位經營民宿的村民,他們表示:“有了文化體驗的活動,客人愿意多住一晚,收入也跟著增加了。”這讓團隊切身體會到文化遺產轉化為經濟收益的切實可行的路徑。
成果延續 青春助力
實踐后期,團隊集中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統計顯示,大多數居民支持文化遺產保護,但參與度有限;年輕群體興趣不足,而老一輩則擔心技藝失傳。數據還揭示,文化遺產在鄉村經濟振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吸引游客、推動產業融合、增加村民收入三方面,但也存在融資渠道受限、項目趨同、人才斷層等問題。
在總結會上,團隊將調研成果轉化為科研論文與政策建議書,提交至地方相關部門。政府對在此過程中提出的“數字化保護”和“品牌國際化”建議尤為關注,初步達成合作意向。雙方計劃在秋季學期啟動“竹編非遺數字化保護”線上項目,由團隊協助整理影像與文檔資料,建立竹編數字檔案庫,為后續推廣與傳承奠定基礎。
7月26日,調研接近尾聲。離開青神的前一晚,成員們仍在會議室里整理訪談記錄與照片。桌上攤開的問卷與筆記,見證著他們在田間地頭、展館村舍收集到的一手信息。此次社會實踐,不僅幫助團隊完成了從觀察到分析、從記錄到建議的完整閉環,也讓他們為青神縣探索“文化+鄉村振興”路徑留下了青春足跡。
文字來源:顧越 晁梓賢
圖片來源:伏銳 劉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