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智繪芯途”團隊:漢腔繪臉譜 童心傳非遺
大學生網報訊(通訊員張玉潔 朱廷怡)8月4日上午,武漢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智繪芯途”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張玉潔、朱廷怡聯合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志愿者方詩儀、郭蕾,在武漢共同開展“漢話頌黨史,漢劇傳非遺—蒙養中國:武漢文化小傳人”活動。該活動以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漢劇魅力,在趣味實踐中傳承地方文化精髓,為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搭建了有效橋梁。
活動現場,方詩儀以“你看過漢劇嗎?喜歡演員們的衣服嗎?”的提問開啟互動,孩子們紛紛舉手回應,現場氣氛迅速活躍。隨后,她播放漢劇相關視頻,直觀呈現漢劇的起源與發展歷程。視頻結束后,“演員們的衣服是什么樣的?動作有什么特點?”的問題引發孩子們熱烈討論,大家結合畫面細節積極作答。方詩儀在總結中指出:“動作麻利灑脫是漢劇表演的鮮明特色”,并進一步梳理漢劇400年的歷史脈絡,詳細介紹十大行當的角色特征,幫助孩子們建立系統認知。
在臉譜文化解析環節,方詩儀聚焦顏色與紋路的象征意義,為孩子們解碼臉譜背后的人物性格與故事內涵。紅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剛直,繁復的紋路則暗含角色身份……生動的講解讓抽象的藝術符號變得通俗易懂。實踐環節中,志愿者們分發臉譜繪制材料,孩子們拿起畫筆,在空白臉譜紙上自由設計紋路與色彩,將課堂所學轉化為獨特的藝術創作,一張張充滿童趣與想象力的臉譜陸續成型,成為孩子們與漢劇文化對話的鮮活載體。張玉潔、朱廷怡與郭蕾在現場協助指導,不時與孩子們交流設計思路,引導他們將對漢劇的理解融入創作。
此次活動通過“講解—觀察—實踐”的遞進式設計,讓青少年在輕松氛圍中深入了解漢劇文化,既豐富了暑期生活,也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活力。作為高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一次有益嘗試,活動展現了青年學子參與文化保護的責任與擔當。讓更多孩子成為傳統文化的知曉者、喜愛者與傳承者,助力漢劇等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