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中心小學的教室里,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漓漓圓上草”支教團隊以“紅色貿易史”與“黨史學習教育”為主題,為大山里的孩子上了一堂特別的紅色教育課程,架起了連接南京與桂林的紅色文化橋梁。這支連續七年深耕靈川的支教隊伍,用“圓”的團結精神與“草”的堅韌品格,在桂北山區播撒下紅色的火種,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通往山外的精神之梯。
一群孩子正仰頭望著黑板上的地圖,眼神在南京與桂林之間來回切換。這幅由支教隊員親手繪制的紅色貿易路線圖,正將相隔千里的兩座城市串聯成一條流淌著革命血脈的長河。這堂跨越時空的紅色貿易史課,揭開了支教團隊七年堅守的動人篇章。
雙城記里的紅色密碼“同學們看,1934年的南京下關碼頭,一船船布匹、藥品正通過秘密渠道運往桂林。”電腦屏幕上放映著老照片,將孩子們帶入那段崢嶸歲月。在紅色貿易史課堂上,團隊創新采用"雙城對話"模式,通過展現南京長江大橋與桂林漓江的紅色交通線,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兩地如何構建起支撐中央蘇區的"生命線"。
當屏幕上浮現出桂林陽朔的地下交通站遺址時,五年級學生李梓豪突然舉手:"老師,我爺爺說過他們村后山有條石板路,是不是就是這樣的秘密通道?"這個問題瞬間點亮了整個課堂,支教老師順勢展開互動教學,引導孩子們繪制家鄉的紅色地標。這種打破時空界限的教學方式,讓沉睡在歷史典籍中的紅色記憶煥發新生。

圖為支教隊員在講述紅色貿易史 仲洛儀 供圖
童聲里的時代強音“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在黨史學習教育課上,稚嫩的童聲與原版歌曲形成奇妙和聲。支教團隊特別設計的紅色歌曲環節,讓孩子們在學唱經典歌曲中感悟信仰力量。當唱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時,許多孩子自發加入手勢,教室里揮舞的小手與教室外的國旗交相輝映。
更令人動容的是英雄人物教學環節。當講述到“小蘿卜頭”宋振中在獄中刻寫“我想念爸爸”時,平時調皮的小孩都悄悄抹起了眼淚;而王二小舍身引敵的故事,則讓孩子們對"犧牲"有了最直觀的理解。沒有精巧的教具,沒有外化的載體,英雄的精神就這樣穿透歲月,在孩子們濕潤的眼眸和緊握的拳頭里,刻下了永不磨滅的生命印記。

圖為支教隊員在教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仲洛儀 供圖
山海之間的精神接續英雄故事的星火在課堂處處閃爍。課上,總愛低頭走路的留守女孩,在聽完小蘿卜頭的故事后,第一次主動舉手朗讀自己寫的句子:“黑暗里的鉛筆頭,也能劃破黑夜。”她掌心緊攥的鉛筆碎末沾著汗漬,仿佛握住了一把穿越時空的鑰匙。她用事實證明最貧瘠的土壤也能萌發向陽而生的力量
七年來,“漓漓圓上草”從綠茵場走向紅色課堂,在足球傳遞的運動精神之上,疊加了更為厚重的歷史傳承。此次支教讓所有隊員明白,教育的真諦在于既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更要培育出能夠扎根大地、向陽而生的新時代少年。所有雙向奔赴的成長,都是對紅色血脈最熾熱的續寫。基于此,支教團隊未來將更加聚焦紅色教育領域,深耕紅色資源整合,持續優化支教模式,致力于將革命歷史的星火,通過生動、可感的方式播撒進孩子們的心田。團隊表示將繼續堅守在這條連接青春與童真、歷史與未來的道路上,讓紅色血脈在代際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通訊員:董蘇紅)

圖為女孩主動朗讀自己的句子 劉子暄 供圖